每周一根

Share this post

2021 年 第 14 根

1genperweek.substack.com

2021 年 第 14 根

求求各位互联网大爷放过中文

那个折耳根
Apr 15, 2021
1
Share this post

2021 年 第 14 根

1genperweek.substack.com

大家好,这里是每周一根,我是那个折耳根。

本周集中观看了 EVA 的新剧场版。不怕笑话,作为一个 80 后,我其实没完整看过这部神作。计划过好几次补番,但由于各种原因总是没能执行。现在出了剧场版,终于有点心动了,觉得过了这么多年,应该到了可以理解它的程度了吧?

然后看完最大的感觉是,以前怕自己看不懂是知道自己看不懂,现在觉得自己看得懂是以为自己看得懂。

本周是 2021 年的第 14 周,从 4 月 5 日到 4 月 11 日。


本周阅读

  • Is Reading Blogs Like This One Keeping You From Improving Your Life? | Scott H Young

    一篇旧文,但很有感触,因为自己也有类似的体会,并且当时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甚至可以说,直到看完这篇文章之前都没有明确地意识到,只是隐隐觉得哪里不对。现在终于明白,自己那种道理我都懂但就是原地不动的感觉,原来就是替代效应。

    后来有意识地减少此类阅读以后,反而减低了焦虑,并且也多了时间投入实际行动了。

  • 反垄断究竟是在反对什么⑤:Google 再次因为信息控制面对国会质询,这些年它都摊上了哪些罪状?_商业_好奇心日报

    再来重温一篇旧文。科技大公司全力加速赛博朋克化的趋势已经被反复说了好多年,但丝毫没有要放缓的意思,不管是来自监管还是民间的力量似乎都没法停下这趟不断加速前冲的无限列车。

  • 我的 2018,成长于知识付费与被付费 - 少数派

    非常有共鸣的一篇文章。引用最有感触的几处:

    • 知识付费行为的认知误区:

      吸收知识过程,注定是要缓慢而有层次地发生。而知识付费给我们最大的误导,就是支付能加速这个过程

      不能同意更多了;这是把学习知识异化为氪金游戏,以为自己付了钱就是高端玩家了。

    • 现在绝大部分知识付费课程仅仅是开始了知识吸取过程,而不是完成:

      它比传统的大学授课在题材上更加丰富,比面对面的经验分享更加系统。但它也遵循知识学习的基本规律,它不会因为你支付课就有收获。知识付费,只是解决了学习过程的第零步,即信息的提供。其后的「接受、构建和反馈」,都需要我们自己完成。

      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一直非常认同的效率学大师 Tiago Forte 认为预录制的课程已是老旧不可取的线上教育形式;更好的,甚至说唯一可行的形式是在线社团,是不是也是同样的道理?也就是说,提供信息只是起点;当有了信息以后,和同期学员们共同消化和讨论才是让自己真正学到知识的步骤。

    • 唯有在行动中内化的才是自己的知识:

      不少人在学习网络课程时,最大的误区就在于忽略了知识结构的构建

      想要真正的吸收知识,就必须不停地反思自认为已经掌握了的知识,从反思中得到反馈

      真正让我逐渐感受到自己开始入门的,还是坚持了每个月都对现有的设定进行重构。在不断重新思考设定方式的同时,才开始理解记账与预算的关系

      这一点上非常有同感:不能自己用起来的知识,不算学会。结合自身经验来说,在效率学方面,我也是在对自己的工具和方法论体系的不断重构中对其有越来越深的认识。

  • The Rise and Fall of Getting Things Done

    标题很大,但其实讨论的是一个很实际的问题:关于生产力的研究,长期以来都过分聚焦于提升个人效率,而忽略了如何作为一个整体来统筹团队工作效率。

    主要观点是,以 GTD 为代表的效率学方法论都以提升个人的生产力为宗旨;但是在现在的工作环境下,这种针对个人的提升是没有止境的,反而会出现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效率提升了,但工作量也同时加大了,更高的效率带来的并不是更富余的休闲时间而是更加无孔不入的工作,让每个人都越来越忙;另一方面从团队的角度来说,总体生产力并没有提升。因为现代工作越来越强调协作,而越高的个人生产效率往往意味着越高频的对外需求,需要更多地打扰团队中的其他人,而对其他人来说,提高的生产力就被这些越来越高频的外界干扰抵消了。而这些来自外界的打扰又反过来会加剧上一个问题,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所以,应该站在更高的视角上来审视生产力,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如何更好地协作上。

最近读旧文的时间占比越来越高,但却完全没有觉得自己在读旧文的感觉。是我们真的在原地踏步甚至在倒退?还是一些什么其他的原因造成了这种错觉?我暂时想不通。


本周播客

  • 274. 互联网人为什么要说黑话? - 梁文道·八分

    小宇宙镜像

    其他的不说,我个人实在是太讨厌互联网企业发明的那些反人类词汇了。本身不说人话就非常令人厌烦,更让人恶心的是,这种故意不说人话的造词法已经和以苹果式中文为代表的其他有病的趋势一起,对简体中文语境造成了极端严重的污染。求求你们了,放过中文吧,赋你大爷的能。


本周提问

经过整整一年,人类和新冠的战争还远未结束。美国现在是把所有希望全部押在疫苗上,全力加速推广。不知道各位读者所在的地方对于疫苗是什么政策,大家都打过了吗?欢迎在评论区告诉我。


本周推荐

  • 被消失的与不会消失的|013 | Revue

    再次强烈推荐订阅方可成老师的新闻信。他在本期中引述的马友友的话:

    “音乐的成功不在于演奏的音色多么美,乐器多么了不起,而在于它证明了,我们活在同一个世界。我愿意为70个人演奏,40个人也可以,一个人也没问题,因为只要他从音乐中有所收获,我的付出就值得了。说到底,音乐是一对一的人的交流,只要有人需要它,我就会想办法给予他,音乐是我能给他人的回报。”

    以及他之后从这里引申到写作上的评论:

    我想,写文章(以及其他形式的内容创作)其实也是这样。在社交媒体“10万+”的风气和注意力经济的商业模式之下,很多人写文章都是冲着那个阅读数去的,但这种追求到了畸形的程度、开始用各种哗众取宠甚至制造虚假的手段之后,也就失去了文章本身的意义。说到底,文字的目的也是交流,是让读者有所收获,不论是70个读者、40个读者,或者一个读者也没问题。只要是有意义的交流,那么对于写作者和读者来说就都是回报。

    简直是对自己坚持每周一根的最好的鼓励。与大家共勉。


One More Thing

前奏一响起来立刻就有那种感觉了

  • Beautiful World - song by 宇多田光 | Spotify

  • Beautiful World(动画电影《新世纪福音战士新剧场版:序》片尾曲) - 宇多田ヒカル - 单曲 - 网易云音乐

Share this post

2021 年 第 14 根

1genperweek.substack.com
Comments
TopNewCommunity

No posts

Ready for more?

© 2023 那个折耳根
Privacy ∙ Terms ∙ Collection notice
Start WritingGet the app
Substack is the home for great writing